一只烤鸭为什么能卖到十几元?中国人消费力为何骤降?有一个原因你可能想不到;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真正难点在哪里?
一只烤鸭为什么能卖到十几元?
很多街边、菜市场的烤鸭店,一只烤鸭才20多元甚至十几元,还能给配一套鸭饼葱丝黄瓜丝蘸料。
这是挺有意思的现象,小小的烤鸭背后是强大的生态体系。一般用作烤鸭的,白条鸭净重是2到3斤,就按照两斤半计算,高效的规模化养殖,鸭子的料肉比大概是1.6到3.5不等,长得最快的小白条鸭料肉比是1.6,也就是1.6斤饲料能长一斤肉。除了饲料,养殖户还要承担场地、水电、疫苗、损耗等其他成本,做成烤鸭不仅要计算鸭子的成本,还要计算物流储运、加工成本、正常利润等。把这些都算进去,一套烤鸭才卖不到20元,这实在太奇怪了,就好像商家做慈善似的。商家当然不会做慈善,仅仅是因为十几元的烤鸭,出厂批发价实际才2、3元一只,鸭产业发达的地方,甚至还不到2元一只。但一只2斤半,对应至少4斤饲料,这么低的价格连饲料钱都不够。之所以能把价格压到这么低,是因为围绕这一只鸭子建立了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,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又完善的产业循环。
每一个环节都在产生利润,到了最后变成烤鸭,自然就可以十几元一整套了。这类烤鸭用的鸭子,饲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鸭绒。取得鸭绒后,剩下的白条鸭还要进行进一步精细处理,要摘出鸭舌、鸭脖、鸭肝、鸭心、鸭肠甚至是鸭血,这些都能卖出比鸭肉更高的价格,需求量非常大,最后剩下的白条鸭卖个两三块钱就够了,可谓“买椟还珠”。这就是中国制造的高山,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。
要么本土市场不够大、内部过于分裂形不成统一大市场,要么技术不足、产业欠缺形不成完整产业链,再要么历史太短没有非常多元的饮食文化等,总之种种原因叠加,就导致全球任何国家都达不到中国物尽其用的水平,这就决定了全球任何国家的制造业都不可能达到中国的效率(镇长本人《一只十几元的烤鸭,是美国无法翻越的高山》)。
一点感想:老实说,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,我对那些十几二十块钱的烤鸭也是心存疑窦。看了这篇文章,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虽然,我摘发这篇文章,肯定不是为这些烤鸭做广告,我想说的是这对我们思考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的启示。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,举世公认。但其中的奥秘在哪里?不但外人,就是我们不是身在其中的人也是一头雾水。摘引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词,精耕细作。
中国人消费力为何骤降?有一个原因你可能想不到经济并没有真正爆发危机,房地产也只是遭遇了一定程度的降价和流动性收缩,为什么消费力却下降得如此之快?在数据中,社会有效需求的下降程度,所表现出的烈度远超宏观经济指标的萧条状况。此前我经常提到的消费力下降之原因,常常总结为两点:一是长期以来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,二是社会保障不足。在我重新思考之后,这两点是长期以来的基础原因,但并不是这一轮消费下降如此剧烈的直接原因。
观察消费下降这个问题的时候,首先应当思考的一点是,中国人以前的消费力究竟是如何而来的?答案是,2019年之前,中国人的消费力来源,主要是依靠财富效应,而非真正的收入能力。这个财富效应主要就是指房地产。虽说现在房地产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负担,但房地产也确实造就了一批有钱人(虽然只是阶段性的)。
09年左右,房价开始一波猛涨,那时候就有很多人入市,倾尽所有购入两三套房子。随着后来的房价继续攀升,整个中国的信用扩张时代又延续了十年。可以说2009年之前进入楼市的人,基本上都赚得盆满钵满。这种财富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房子涨价卖掉后的收入,二是一部分拆迁受益人群的收入猛增,三是房子出租的租金收入。这是一场造富的狂欢,但正是因为这场狂欢,中国人被普遍透支了一项能力,那就是真正的核心收入能力,尤其是持续的、高质量的收入能力。
中国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这十几二十年,过度依赖房地产的财富效应,却没有培育出来一大批真正拥有赚钱能力的人群。大部分中国人的收入来源,都呈现一种同质化、低收入的倾向。如果没有房地产的财富效应,绝不可能撑得起那么多年轻人天天喝30元以上的奶茶、动辄进商场消费七八百元。在这背后,则是民间经济的同质化、低质化(佑佑《中国人消费力为何骤降?有一个原因你可能想不到》)。
一点感想:其实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造就讲过。凯恩斯认为国民的消费是基于他们的收入,而弗里德曼则认为国民的消费是财富的函数。这对我们认识当下中国的消费问题是很有意义的。有一个观点我讲了好几年了: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集中消费的过程,这个过程现在已经基本过去了,而且短期内不会再来;并不是现在的消费不正常,原来那种热火朝天的消费才是不正常的,我们要考虑如何使我们的经济在正常消费的基础上运转。
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真正难点在哪里?这是一位美国玩具制造商的现身说法。他总共讲了14点,这里摘录其中的几条:美国工业供应链薄弱。供应链指企业获取生产所需组件的能力。以iPhone为例,其玻璃屏幕、金属外壳和电子元件几乎全部依赖亚洲工厂。即使加征关税,从亚洲就近采购组件仍比在美国重建供应链更便宜快捷。
简言之——美国虽有强大的消费级供应链(如亚马逊、家得宝),但工业级供应链(电子元件)严重缺失。我们已失去制造能力。人们常常轻视制造业的复杂性和难度,而实际上这非常困难,例如苹果能设计iPhone,却未必能生产所有组件。例如,半导体依赖台湾,不仅因成本,更因其技术无可替代。即使投入巨资,美国短期内也无法复制这种能力。美国劳动力的真实成本更高。
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单源于低工资,更来自工人的高效与纪律性。总而言之这是一种以努力工作和教育为导向的文化,而美国已经没有这种文化了相比之下,美国劳动力存在效率低下、技能缺失等问题。即使工资差距缩小,文化差异和劳动力素质仍使美国难以竞争。基础设施不足。自2000年以来,美国人均发电量停滞不前,而中国增长了400%。为什么呢?因为制造业。
要运行生产我们日常使用产品的机器,需要大量的电力。美国已经存在电力不稳定的问题。如果不建设大量新的能源基础设施,比如核电站,我们就无法切实提高制造业产量。但制造业的发展会给我们的道路带来巨大压力,造成更多危险的交通状况。当我们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时,一辆卡车就能把货物从港口或机场运送到配送中心、商店,以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。
但当你开始发展制造业时,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在工厂之间运输,这会使道路上的卡车数量增加好几倍。美国人并不想从事制造业。多数美国人追求的是低犯罪率、优质教育和医保,而非在寒冷工厂中组装零件。制造业的艰苦远超想象,而美国社会已习惯办公室工作与虚拟经济,可比制造实实在在的产品容易多了。劳动力数量与技能双重短缺。中国有超10亿制造业人口,而美国只有1200万人在找工作(失业率4%)。
更关键的是,美国缺乏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(金融、房地产等高薪行业吸走了人才),暂且不说美国劳动力相对较低的效率,先说低端制造业连中国都在淘汰,美国却试图用关税挽回这类岗位,实属荒谬。自动化救不了美国。中国每年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是美国的7倍,且成本更低。
当前多数制造业工序无法自动化(如精细组装),而可自动化的部分(如传送带)早已被中国优化,例如第一辆商用电动汽车是在美国设计和制造的,但如今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,工业机器人恐将重蹈覆辙(楚团长《美国低估了制造业回流的难度》)。
一点感想:知道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在问,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吗?我的回答都是,这个问法本身就是错的。不是有没有可能,是哪些可能,哪些不可能。而从难度来说,我觉得最关键的还不是人工,人工至少在理论上是有解的,最难的产业链和供应链。